我看過幾份其他領域同事(產品經理、運營等)的實地調研“講演”,基本上是一些圖文流水帳,不乏偏頗的觀點和流于表面的觀察。對于這種研究形式,從一開始的極其高興,到年中的極其懷疑,經歷過不少糾結。再說,在企業(yè)做事,有時候噱頭比實干有用,“走進用戶”就是其中之一。但必需接受的事實是:我們不是立異工廠IDEO,我們只是服務于產品經理、設計師的用戶研究員。這時候,親臨現(xiàn)場的刺激比二手講演或數據來得直接。告訴大家,這實在是一個有科學方法的過程。
作為用戶研究員,總但愿做些深入的、前沿性的研究。
“If you want to do creative study, you have to do it before the launching of the project. You have to be on the team that decides what projects to do in the first place, which means you have to be part of the management team. (HCI bug one: not enough HCIers are executives.)”(假如你想做創(chuàng)意探索性研究,你必需在項目啟動前做。
在展開論述之前,首先要對實地調研的目的進行分類。
3、假如你真要開始做實地調研,但愿以下的PPT能匡助你了解這件事。真正的實地調研在于長期觀察、介入其中,十天半月都不為過。用戶研究員想用薄弱的項目領域知識迅速提煉出超越現(xiàn)象的觀點?難度巨大。這種類型的實地調研,目的在于進入情景,挖掘痛點、需求,更好地輿解流程等。
2、假如不符合1,那么在進行實地調研前,先想想是否有別的方式能獲得你的謎底。不是隨便抓起筆記本就出發(fā),在現(xiàn)場隨便抓到人就問,隨便看到有趣就拍的過程。我覺得實地調研有兩種:
*以下討論均基于互聯(lián)網企業(yè)這個大背景之下,請勿與教科書或科研背景比擬較。然而在組織了幾回之后,溘然發(fā)現(xiàn)用研在這種流動中除了充當與用戶接頭、鋪排時間地點、召集各位上車的導游,沒有什么獨特的價值。
2. 情景陶醉。好比在線用戶反饋,好比網站數據等。看到的未必是普世的,聽到的未必是公道的。我曾經一度為這種調研搖旗吶喊,在自己的實踐中也有不少收成。這些方法幫我們決議計劃應該開發(fā)什么產品,應該資助什么項目。但題目是,沒幾個HCI者是老大)。而沒有人會等你的講演出來后再做決議計劃。
1、假如你對使用你產品的用戶的使用環(huán)境全無所聞,介入實地調研老是有好處的。你必需處于對項目十分開展有決定權的team里,這意味著你必需在治理team里。當然,最難的仍是后續(xù)的分析(下一篇將臚陳)。 4、真正的實地調研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是一件有趣而艱辛的事情,即使在目前無法實踐,總有那么一天。在此,擬通過兩篇文章,分享:(1)企業(yè)用研中的實地調研;(2)實地調研數據分析技巧
。事實上,在這個階段做實地調研,為時已晚?。「螞r,要產出一份實地調研講演(是分析講演,不是組織素材寫成敘事文),花時不短:錄音轉錄、圖片處理、匯總分析……但是,很可能在你埋首資料的時候,產品經理已經把總結發(fā)出來了?,F(xiàn)實的情況是,用戶研究總在項目已經開始、貿易需求早已確定、產品目標十分明確后參與。但是對于靈敏開發(fā)的互聯(lián)網領域,對于企業(yè)用研,實地調研最長不外一天,所以它最大的意義在于去感慨感染,而不是挖掘需求——盡管這是實地調研原本最大的價值所在。形式主義有形式主義的作用,也不要太執(zhí)著了。但可以讀出來他們所感慨感染到的面前一亮和心智啟發(fā)。好比到商場看看傳統(tǒng)的導航設計,商品分類方式。
同學們接受的學校教育,老是先研究再設計。字字句句都說到心坎里了(且看第一段,每個題目的謎底都是YES):
我陷入了疑惑。感慨感染也罷,“調研”也罷,有助于讓設計更清醒;
最后,小結幾條:
作為用戶研究員,可能最大的價值在于將實地調研的一些基本方法先容出去。企業(yè)意味著有限的研究時間與快速產出結果的要求,而互聯(lián)網企業(yè)則意味著獨特的使用場景*
從去年底開始專注于賣家研究后,進行過幾十場實地調研(field research)。此外,我們也的確應該清晰,這不是一種最適合互聯(lián)網企業(yè)的研究方法。簡而言之就是純探索性地找靈感。有的人做賣家產品,可能從來沒見過賣家真實使用場景是怎么樣的。同時,對于某些研究命題,不做實地調研是否就無法獲取相關的信息?如今我們每個重要產品都已經設有用戶反饋進口,這里有大量第一手的用戶聲音。大多數時候人們只是根據自己的關注點收拾整頓出一條條題目而完全拋棄了情景——假如只是需要題目,實在大可不必做實地調研。
直到我讀完了Don Norman這篇文章,“Why doing user observations first is wrong”,茅塞頓開。而對于第1種,創(chuàng)意收集類的實地調研,你說你多逛幾個網站、多看一些網站數據分析,不會獲得更多的靈感或設計支持?更何況從現(xiàn)實世界獲得的設計啟發(fā)就合用于網絡嗎?
更多時候我們進行的是第2種實地調研:情景陶醉。不要在項目開始后才來堅持做這種調研,已經為時已晚了,這么做即是拖后腿)。好比到賣家家里看看實際的商品治理流程、發(fā)貨形式。也許沒結構、不細致,但TA已經找到了TA需要的信息。
1. 創(chuàng)意收集。幾個小時的實地調研實質就是參觀視察,不外總比總是坐在辦公室YY要強。
“Field studies, user observations, contextual analyses, and all procedures which aim at determining true human needs are still just as important as ever but they should all be done outside of the product process. This is the information needed to determine what product to build, which projects to fund. Do not insist on doing them after the project has been initiated. Then it is too late, then you are holding everyone back.”(實地調研、用戶觀察、情境分析這些方法都在于探尋用戶需求,它們依然很重要,但是應該在產品開發(fā)周期之前進行。
【 微信掃一掃 】